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红军后代进课堂讲述国歌起源和抗战故事
文章发布时间:2021-04-23
4月20日,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红军后代刘生林老人走进课堂,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。
“家园毁,山河破碎,民族危亡!留着头颅有何用,拿起刀枪向前冲!”讲到激动处,老红军刘凤梧的长子刘生林老人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唱起了《义勇军誓词歌》。这位74岁的老人虽已满头白发,但他的歌声仍然铿锵有力,让在场学子心潮澎湃。
刘生林的父亲刘凤梧1900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励家乡的一户贫苦农家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他加入了抗日义勇军励家骑兵大队并任三队长,先后参加了热河保卫战、黄土岭战斗、百团大战、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渡江战役等重要战斗。1959年以东北抗日义勇军唯一代表的身份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1988年于锦州逝世,享年88岁。
从夜袭三十二孔桥到热河抗战,刘生林分享了父亲刘凤梧出生入死的革命经历,中国共产党一段又一段的红色往事生动地在课堂重现。谈到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刘生林回忆起父亲在热河遇到聂耳的趣事,并演唱了一首独特的歌曲——《义勇军誓词歌》,据学者考证,这首歌曲正是国歌的创作灵感来源。
“锦州是抗日义勇军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祥地,中国共产党组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抗日义勇军部队也是在锦州诞生的,还为国歌的创作提供了原始素材,锦州多光彩啊!”刘生林的字句里流露着出身为锦州人的骄傲。
“刘生林老人说话特别接地气,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方言。这么近距离接触红军后代,听他讲述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故事,感觉特别亲切,也特别受触动。”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级学生高凯阳在课后表示。
此次红军后代进课堂活动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孟嘉多教授主持开展,在建党百年之际,为学生们学史明理、传承红色精神搭建了学习平台。
|